超重型坦克K-Wagen
軍事裝備

超重型坦克K-Wagen

超重型坦克K-Wagen

模型坦克 K-Wagen,前視圖。 在天花板上可以看到兩個砲兵觀察員塔的圓頂,還有兩個發動機的排氣管。

歷史上大型和超重型坦克的時代似乎與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重合——當時的第三帝國開發了一些重量超過百噸或以上的履帶式戰車項目,有些甚至已經實施(E-100、Maus等)。 然而,人們經常忽視的是,德國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就在這種新型武器在盟軍戰場上首次亮相後不久就開始研究具有這些特徵的坦克。 工程工作的最終成果是 K-Wagen,這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最大、最重的坦克。

1916 年 XNUMX 月,當德國人第一次在西線遇到坦克時,這種新武器引起了兩種相反的感覺:恐懼和欽佩。 在前線作戰的帝國士兵和指揮官看來,這些不可阻擋的機器似乎是一種強大的武器,儘管起初德國媒體和一些高級軍官對這項發明的反應相當不屑一顧。 然而,這種不合理、不尊重的態度很快被真實的計算和對戰鬥履帶車輛潛力的清醒評估所取代,這引起了德國地面部隊高級指揮部(Oberste Heersleitung - OHL)的興趣。 誰想在他的軍火庫中擁有與英國軍隊相當的力量。幫助他將勝利的天平傾斜到對他有利的位置。

超重型坦克K-Wagen

K-Wagen 型,這次是從後面。

德國製造第一輛坦克的努力基本上以兩輛車的建造結束(不包括留在繪圖板上的推車設計):A7V 和 Leichter Kampfwagen 版本 I、II 和 III(一些歷史學家和軍事愛好者說LK III 的開發在設計階段就停止了)。 第一台機器 - 移動緩慢,不太靈活,僅生產了 1918 份 - 成功服役並參加了敵對行動,但對其設計的普遍不滿導致機器的開發被永遠放棄在 24 年 1917 月。更有希望,即使由於最好的特性,雖然並非沒有缺陷,但實驗設計仍然存在。 無法為倉促創建的德國裝甲部隊提供國產坦克意味著需要為他們的隊伍提供繳獲的裝備。 帝國軍隊的士兵密集地“獵殺”了盟軍的車輛,但收效甚微。 第一輛作戰坦克(Mk IV)是在 2 年 XNUMX 月 XNUMX 日上午在方丹聖母院被俘獲的,這是由來自 Armee Kraftwagen Park XNUMX(當然,在此日期之前,德國人設法獲得了一定數量的英國坦克,但它們被損壞或損壞太多以至於無法修復並用於戰鬥)。 康布雷戰役結束後,又有七十一輛各種技術條件的英軍坦克落入德軍手中,儘管其中三十輛的損壞程度很膚淺,修理起來並不成問題。 很快,被俘的英國車輛數量達到瞭如此高的水平,以至於他們設法組織和裝備了幾個坦克營,然後將其用於戰鬥。

除了上面提到的坦克,德國人還設法完成了大約 85-90% 的兩輛重約 150 噸的 K-Wagen(Colossal-Wagen)坦克(另一個通用名稱,例如 Grosskampfwagen),這是二戰前在尺寸和重量上無與倫比。

超重型坦克K-Wagen

K-Wagen 型,安裝了側機艙的右側視圖。

超重型坦克K-Wagen

K-Wagen 型,右側視圖,側機艙已拆卸。

標題坦克的歷史也許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與德國履帶式戰車相關的所有歷史中最神秘的。 雖然像 A7V、LK II/II/III 甚至從未製造過的 Sturm-Panzerwagen Oberschlesien 這樣的機器的譜係可以通過倖存的檔案材料和大量有價值的出版物相對準確地追溯,但就我們感興趣的結構而言,這是很困難的。 據推測,K-Wagen 的設計訂單是由 OHL 於 31 年 1917 月 7 日由第七運輸部軍事部門 (Abteilung 7. Verkehrswesen) 的專家下達的。 制定的戰術和技術要求假設設計的車輛將獲得10至30毫米厚的裝甲,能夠越過寬達4 m的溝渠,其主要武器應由一到兩套SK/L組成。 50門火砲,防禦武器包括四挺機槍。 此外,將火焰噴射器“裝在船上”的可能性也被留待考慮。 計劃施加在地面上的壓力比重為0,5公斤/平方厘米,由兩台2馬力的發動機驅動,變速箱提供三個前進檔和一個倒檔。 據預測,該車乘員人數為200人,質量應在18噸左右。 一輛汽車的成本估計為 100 馬克,這是一個天文數字,特別是考慮到一輛 LK II 的成本在 500-000 馬克左右。 在列出因需要較長距離運輸汽車而可能出現的問題時,假設採用模塊化設計——雖然沒有指定獨立結構元件的數量,但要求每個元件的重量不得超過65噸。 對於陸軍部(Kriegsministerium)來說,該職權範圍似乎非常荒謬,以至於它最初沒有表示支持建造車輛的想法,但隨著盟軍裝甲車日益成功的消息,它很快改變了主意。 車從前面。

這台機器的性能特徵在當時是不尋常的、史無前例的,充滿了狂妄自大,現在對它的用途提出了一個合乎邏輯的問題。 目前,人們普遍認為,也許與第二次世界大戰的 P.1000 / 1500 陸地巡洋艦項目類似,德國人打算將 K-Vagens 用作“移動堡壘”,指揮它們在前線最危險的地區採取行動。 從邏輯上看,這種觀點似乎是正確的,但威廉二世皇帝的臣民似乎將它們視為進攻性武器。 至少在某種程度上,這一論點得到了以下事實的證實:1918年夏天,塔坎卡至少一次使用了“Sturmkraftwagen schwerster Bauart”(K-Wagen)這個名稱,這清楚地表明它不被視為純粹的防禦武器。

儘管有良好的祝愿,但 Abteilung 7. Verkehrswesen 的工作人員在設計 OHL 委託的坦克方面沒有經驗,因此部門領導決定為此目的“僱用”一名局外人。 在文獻中,尤其是在較早的文獻中,有一種觀點認為,選擇落在了德國汽車協會的首席工程師 Josef Vollmer 身上,由於他在 A1916V 上的工作,他已經在 7 年成為了著名的設計師。正確的願景。 然而,值得一提的是,後來的一些出版物包含的信息表明,K-Wagen 的設計也做出了重大努力:道路運輸部下屬負責人 (Chef des Kraftfahrwesens-Chefkraft)、船長 (Hauptmann) 韋格納 (Wegener?)還有一個不知名的穆勒船長。 目前,無法明確確認是否確實如此。

超重型坦克K-Wagen

7,7 厘米 Sockel-Panzerwagengeschűtz 火砲,Grosskampfagen 超重型坦克的主要武器

28 年 1917 月 1918 日,美國陸軍部訂購了 12 輛 K-Wagens。 技術文檔是在柏林魏森湖的 Riebe-Kugellager-Werken 工廠創建的。 在那裡,最遲在 1918 年 23 月,開始建造前兩輛坦克,但因戰爭結束而中斷(根據其他消息來源,兩輛原型車的建造於 1918 年 XNUMX 月 XNUMX 日完成)。 也許貨車的組裝被打斷了一點,因為據報導,XNUMX 年 XNUMX 月 XNUMX 日,K-Wagen 不符合帝國軍隊的利益,因此它的生產不包括在戰鬥建設計劃中履帶式車輛(工作名稱為 Großen Programm)。 凡爾賽條約簽署後,工廠內的兩輛坦克都將由盟軍委員會處置。

通過對設計文件、製造模型的照片以及 Riebe 生產車間中唯一一張未完成的 K-Wagen 檔案照片的分析,我們得出結論,最初的戰術和技術要求僅部分反映在車輛中。 發生了許多根本性的變化,從用更強大的發動機取代原來的發動機,到加強武器裝備(從兩挺到四挺機槍和從四挺到七挺機槍),最後是裝甲加厚。 它們導致坦克重量增加(高達約 150 噸)和單位成本(每個坦克高達 600 馬克)。 然而,為了方便運輸而設計的模塊化結構的假設得到了實施; 該坦克至少由四個主要元件組成 - 即底盤、機身和兩個發動機短艙(Erkern)。

目前,有消息稱 K-Wagen 的重量“僅”120 噸,這個重量很可能是部件數量乘以最大重量(規格允許的重量)的結果。

超重型坦克K-Wagen

7,7 厘米 Sockel-Panzerwagengeschűtz 火砲,Grosskampfagen 超重型坦克第 2 部分的主要武器

這種分離使得將汽車拆卸成零件(用起重機完成)並將它們裝入鐵路車廂變得很容易。 到達卸貨站後,貨車必須再次組裝(也需要藉助起重機)並投入戰鬥。 因此,雖然理論上似乎已經解決了 K-Wagen 的運輸方法,但問題仍然存在,如果事實證明它必須克服,例如在田野下十公里,它通往前方的道路會是什麼樣子它自己的力量和它自己的方式?

技術說明

根據總體設計特點,K-Wagen 由以下主要部件組成:起落架、機身和兩個發動機短艙。

用最一般的術語建造坦克底盤的概念類似於 Mk。 四、俗稱菱形。 履帶車的主要部分是三十七輛手推車。 每輛推車的長度為 78 厘米,由四個輪子(每側兩個)組成,這些輪子在構成車架的裝甲板之間的空間中移動。 將帶齒的鋼板焊接到推車的外側(面向地面),由垂直彈簧(懸架)吸收衝擊,履帶的工作連桿連接到其上(連接連桿與相鄰的連桿分離) )。 這些推車由位於油箱後部的兩個驅動輪驅動,但從技術方面(運動學鏈接)來看,這一過程的實施情況如何尚不清楚。

超重型坦克K-Wagen

示意圖顯示了 K-Wagen 船體的劃分。

機器的主體分為四個隔間。 前面是帶有兩個駕駛員座椅和機槍位置的轉向室(見下文)。 接下來是戰鬥艙,它以四門 7,7 厘米 Sockel-Panzerwagengeschűtz 火砲的形式容納坦克的主要武器,它們成對位於安裝在車輛兩側的兩個發動機短艙中,每側一個。 據推測,這些槍是廣泛使用的 7,7 厘米 FK 96 的強化版本,因此它們的回程很小,只有 400 毫米。 每門槍由三名士兵操作,裡面的彈藥是每桶200發。 該坦克還有七挺機槍,其中三挺在控制室前面(有兩名士兵),另外四挺在發動機艙內(每側兩挺;一挺帶有兩支箭,安裝在機槍之間,另一挺安裝在機槍之間)在纜車的盡頭,靠近發動機艙)。 大約三分之一的戰鬥艙長度(從前面算起)是兩名砲兵觀察員的位置,他們檢查周圍區域以從安裝在天花板上的特殊砲塔尋找目標。 他們身後是指揮官的位置,負責監督整個船員的工作。 在隔壁的隔間裡,安裝了兩台汽車發動機,由兩名機械師控制。 文獻中關於這些推進器的類型和功率沒有完全一致。 最常見的信息是 K-Wagen 有兩個戴姆勒飛機發動機,每個發動機的容量為 600 馬力。 每個。 最後一個隔間(Getriebe-Raum)包含動力傳輸的所有元素。 船體前額由 40-mm 裝甲保護,該裝甲實際上由兩個彼此相距不遠的 20-mm 裝甲板組成。 側面(可能還有船尾)覆蓋著 30 毫米厚的裝甲,天花板 - 20 毫米。

求和

如果你看看二戰的經驗,那麼說德國100噸以上的坦克,說得客氣一點,其實是一個誤解。 一個例子是老鼠坦克。 雖然裝甲精良,武器裝備精良,但論機動性和機動性,卻比輕型建築要遜色很多,因此,如果不是被敵人固定住了,那肯定是天作之合,因為一片沼澤地,甚至是不起眼的山丘,對他來說都可能是不可能的過渡。 複雜的設計不利於批量生產或現場維護,而且巨大的質量對物流服務來說是一個真正的考驗,因為運輸這樣一個龐然大物,即使是短距離,也需要高於平均水平的資源。 車體頂部太薄,這意味著雖然保護前額、側面和砲塔的厚裝甲板在理論上可以抵禦大多數遠距離反坦克炮的砲彈,但車輛無法抵禦空中火力,任何火箭彈或閃光彈都對其構成致命威脅。

如果 K-Wagen 設法投入使用,Maus 的上述所有缺點(事實上還有更多)幾乎肯定會困擾它(模塊化設計僅部分或什至似乎解決了機器的運輸問題)。 要摧毀他,他甚至不必打開航空(事實上,這對他構成的威脅微不足道,因為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不可能製造出能夠有效打擊小型點目標的飛機),因為他可以使用的裝甲非常小,甚至可以用中等口徑的野戰炮消滅他。 因此,有很多跡象表明K-Wagen永遠不會在戰場上取得成功,然而,從裝甲車發展歷史的角度來看,應該說它確實是一種有趣的車輛,代表著一種輕量級的車輛,更不用說零戰鬥效用價值了。

添加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