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的波蘭事業,第二部分:站在協約國一邊
軍事裝備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的波蘭事業,第二部分:站在協約國一邊

波蘭第一軍總部位於俄羅斯(更準確地說,“在東方”)。 中間坐著約瑟夫·多夫博爾·穆斯尼茨基將軍。

波蘭試圖在分裂國家之一的基礎上恢復獨立,但結果非常有限。 奧地利人太弱,德國人佔有欲太強。 最初,人們對俄羅斯人寄予厚望,但與他們的合作非常困難、複雜,需要波蘭人的極大謙遜。 與法國的合作帶來了更多的好處。

在整個十八世紀以及十九世紀的大部分時間裡,俄羅斯被認為是波蘭最重要的盟友和最友善的鄰居。 這種關係並沒有因為第一次瓜分波蘭而被破壞,只是因為 1792 年的戰爭和 1794 年科修斯科起義的殘酷鎮壓才被破壞。 但即使這些事件也被認為比這段關係的真實面目更偶然。 儘管存在親法國的華沙公國,但波蘭人希望在拿破崙時代與俄羅斯聯合。 無論如何,1813年至1815年佔領該公國的俄羅斯軍隊表現得相當正確。 這也是波蘭社會熱烈歡迎沙皇亞歷山大統治下波蘭王國復辟的原因之一。 最初,他在波蘭人中享有很高的尊重:歌曲“上帝,波蘭……”就是為了紀念他而寫的。

他們希望在他的統治下恢復波蘭共和國。 他將把被佔領的土地(即前立陶宛和波多利亞)歸還給王國,然後歸還小波蘭和大波蘭。 很有可能,每個了解芬蘭歷史的人都明白。 1809世紀,俄羅斯與瑞典發動戰爭,每次都佔領了芬蘭的領土。 公元XNUMX年又爆發了一場戰爭,此後芬蘭其餘地區落入聖彼得堡。 沙皇亞歷山大在這裡創建了芬蘭大公國,並將十八世紀戰爭中征服的土地歸還給芬蘭。 這就是為什麼波蘭王國的波蘭人希望加入佔領地——維爾紐斯、格羅德諾和新格魯多克。

不幸的是,波蘭國王亞歷山大同時也是俄羅斯皇帝,並沒有真正了解兩國之間的差異。 他的兄弟兼繼任者米科瓦伊的情況更糟,他無視憲法,試圖像統治俄羅斯一樣統治波蘭。 這導致了1830年XNUMX月爆發的革命,以及隨後的波俄戰爭。 今天,這兩個事件都被稱為“十一月起義”,這個名字有些誤導性。 直到那時,波蘭人對俄羅斯人的敵意才開始顯現。

十一月起義失敗,俄羅斯佔領軍進入王國。 然而,波蘭王國並沒有停止存在。 政府雖然權力有限,但仍正常運轉,波蘭司法機構正常運轉,官方語言是波蘭語。 這種情況可以與美國最近佔領阿富汗或伊拉克進行比較。 然而,儘管美國人最終結束了對這兩個國家的佔領,但俄羅斯人卻不願意這樣做。 六十年代,波蘭人認為變革太慢,隨後爆發了一月起義。

然而,即使在一月起義之後,波蘭王國並沒有停止存在,儘管其獨立性進一步受到限制。 王國不能被清算——它是根據維也納會議上通過的列強決定而創建的,因此,通過清算它,國王將使其他歐洲君主不受關注,而他負擔不起。 “波蘭王國”這個名稱在俄羅斯文獻中的使用逐漸減少; 越來越多地使用“維克拉尼土地”或“維斯瓦河上的土地”一詞。 拒絕被俄羅斯奴役的波蘭人繼續稱自己的國家為“王國”。 只有那些試圖取悅俄羅斯人並接受其從屬於聖彼得堡的人才使用“維斯拉夫國家”這個名稱。 你今天可以見到他,但他是輕浮和無知的結果。

許多人同意波蘭對彼得堡的依賴。 他們當時被稱為“現實主義者”。 他們中的大多數人都堅持非常保守的觀點,這一方面有利於與非常反動的沙皇政權的合作,另一方面也使波蘭工農士氣低落。 與此同時,在XNUMX世紀初,構成社會數量最多、最重要的部分的是農民和工人,而不是貴族和地主。 最終,他們的支持得到了以羅曼·德莫夫斯基為首的國家民主黨的支持。 在其政治綱領中,同意聖彼得堡對波蘭的暫時統治與同時為波蘭利益而進行的鬥爭相結合。

整個歐洲都能感受到即將到來的戰爭,這場戰爭將使俄羅斯戰勝德國和奧地利,從而在國王的統治下統一波蘭土地。 德莫夫斯基認為,這場戰爭本應被用來增加波蘭對俄羅斯政府的影響力,並確保統一的波蘭人的自治權。 未來或許還有完全獨立的機會。

競技軍團

但俄羅斯並不關心波蘭人。 誠然,與德國的戰爭被賦予了泛斯拉夫鬥爭的形式——戰爭開始後不久,俄羅斯首都將彼得堡聽起來像德語的名字改為斯拉夫彼得格勒——但這是一項旨在將所有主體團結起來的行動沙皇。 彼得格勒的政治家和將軍們相信他們會很快贏得戰爭並贏得勝利。 俄羅斯杜馬和國務院中的波蘭人,或者地主和工業貴族,任何支持波蘭事業的嘗試都會遭到不情願的抵制。 直到戰爭的第三週,即 14 年 1914 月 XNUMX 日,尼古拉·米克拉耶維奇大公才向波蘭人發出呼籲,宣布統一波蘭土地。 該呼籲沒有任何政治意義:它不是由沙皇、不是議會、不是政府發出的,而只是由俄羅斯軍隊總司令發出的。 該上訴沒有實際意義:沒有做出任何讓步或做出決定。 這一呼籲有一些——相當微不足道的——宣傳價值。 然而,即使粗略地讀了她的文字後,所有的希望都破滅了。 它含糊其辭,涉及不確定的未來,並傳達了每個人都真正知道的事情:俄羅斯打算吞併其西部鄰國的波蘭人口居住的土地。

添加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