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Q-5
軍事裝備

南昌Q-5

南昌Q-5

Q-5成為中國第一架自主設計的戰鬥機,在中國航空服役45年。 它是直接和間接支持地面部隊的主要手段。

1 年 1949 月 XNUMX 日,毛澤東在內戰的支持者取得勝利後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戰敗的國民黨和他們的領袖蔣介石撤退到台灣,在那裡他們成立了中華民國。 與蘇聯建交後,大量蘇聯航空裝備運往中國。 此外,中國學生的培訓和飛機工廠的建設也開始了。

中蘇航空工業領域合作的開端是蘇聯基礎訓練機Yakovlev Yak-18(中國名稱:CJ-5)在中國的許可生產。 四年後(26 年 1958 月 1 日),一架中國 JJ-1956 教練機起飛。 17年,米高揚·古列維奇MiG-5F戰鬥機(中文名稱:J-1957)開始生產。 5 年,中國仿製蘇聯安東諾夫 An-2 飛機的 Yu-XNUMX 多用途飛機開始生產。

中國航空業發展的另一個重要步驟是米格 19 超音速戰鬥機的許可生產,經過三種修改:米格 19S(J-6)日間戰鬥機、米格 19P(J-6A)全天候戰鬥機,以及任何帶有導彈的天氣條件。空對空級 MiG-19PM (J-6B)。

南昌Q-5

Q-5A 飛機在腹側懸掛上帶有戰術核彈 KB-1 的模型(炸彈部分隱藏在機身中),保存在博物館藏品中。

1957 年 9 月,中蘇就此事簽署了協議,次月,第一批的文件、樣品、自組裝的拆卸副本、部件和組件開始從蘇聯運抵,直到他們的生產掌握在中國工業。 與此同時,米庫林 RD-6B 渦輪噴氣發動機也發生了同樣的事情,該發動機獲得了當地名稱 RG-2650(最大推力 3250 公斤力和 XNUMX 公斤力加力)。

第一架獲得許可的 MiG-19P(由蘇聯零件組裝而成)於 320 年 28 月 1958 日在昆都的 1959 號工廠首飛。19 年 19 月,Mi-G-112PM 戰鬥機開始在昆都生產。 17 年 1958 月 19 日,沉陽 30 工廠的第一架 MiG-1959P 戰鬥機(也由蘇聯零件組成)起飛。 隨後,在瀋陽開始生產米格9S戰鬥機,該機型於410年XNUMX月XNUMX日首飛。在生產階段,中國“十九”機全部配備蘇聯原裝RD-XNUMXB發動機,本土生產這種類型的驅動器是在一段時間後才開始生產的(沉陽黎明飛機發動機廠第 XNUMX 號工廠)。

195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決定開始自主研製戰鬥機。 19月,在以總司令劉亞樓將軍為首的中國人民解放軍航空工業領導和空軍領導會議上,決定建造超音速攻擊機。 為此制定了初步的戰術和技術計劃,並發布了設計噴氣式飛機的官方命令。 人們認為,MiG-XNUMXS 戰鬥機不太適合在戰場上直接和間接支援地面部隊的任務,而且蘇聯航空工業也沒有提供具有預期特性的攻擊機。

該機開始在112廠(瀋陽飛機製造廠,現瀋陽飛機公司)設計,但1958年112月在瀋陽舉行的一次技術會議上,320廠總設計師徐順壽提出,由於該廠的任務非常繁重,還還有其他非常重要的任務,將新型攻擊機的設計和建造轉移到第XNUMX廠(南昌飛機廠,現洪都航空工業集團)。 事情就這樣完成了。 徐順壽的下一個想法是一種新型攻擊機的空氣動力學概念,該攻擊機帶有側臂和延伸的「圓錐形」前機身,具有改進的前下和左右能見度。

時任1920廠技術問題副廠長的陸小鵬(2000-320)被任命為該機的總設計師。 他的副總工程師馮旭被任命為工廠副總工程師,高振寧、何永軍、雍正秋、楊國祥、陳耀祖為10人開發團隊的成員。 這個小組被派往沉陽的 112 工廠,在那裡他們開始與負責這項任務的當地專家和工程師合作設計一架攻擊機。

這一階段的設計被命名為東風106; 東風 101 的名稱由 MiG-17F、東風 102 - MiG-19S、東風 103 - MiG-19P、東風 104 - 瀋陽工廠設計的戰鬥機設計,概念上以諾斯羅普 F-5 為模型(速度Ma = 1,4 ;其他無可用數據),唐風105 - MiG-19PM,唐風107 - 瀋陽工廠設計的戰鬥機,概念上以洛克希德F-104 為模型(速度Ma = 1,8;無其他數據)。

對於新的攻擊機,計劃達到至少1200 km / h的最高速度,15 m的實際上限以及000 km的武器和額外油箱的射程。 根據計劃,新型攻擊機應該按照最初的戰術和技術要求在敵方雷達場以下的低空和超低空運行。

最初,飛機的固定武器包括安裝在前機身兩側的兩門 30 毫米 1-30 (NR-30) 機砲。 然而,在測試過程中發現,引擎的進氣口在點火過程中吸入了粉末氣體,導致引擎熄火。 因此,火砲武器裝備發生了變化-兩門23毫米1-23(NR-23)機砲被移至靠近機身的翼根處。

炸彈武器位於炸彈艙,長約 4 m,位於機身下部。 它裝有兩顆炸彈,一個接一個,重達 250 公斤或 500 公斤。 此外,由於額外的油箱,可以在炸彈艙兩側的側腹鉤上再掛兩顆 250 公斤炸彈,在翼下鉤上再掛兩顆。 炸彈的正常負載能力為 1000 公斤,最大 - 2000 公斤。

儘管使用了內部武器室,但飛機的燃油系統沒有改變。 內部油箱容量為 2160 升,翼下舷外油箱 PTB-760 - 2 x 780 升,共 3720 升; 有了這樣的燃料供應和 1000 公斤炸彈,飛機的飛行距離為 1450 公里。

在內部翼下吊架上,該飛機攜帶兩個 57-1 (S-5) 多管火箭發射器和 57 毫米非制導火箭,每個火箭發射器都攜帶八枚此類火箭。 後來,它也可能是帶有七枚 90 毫米 1-90 非制導火箭彈或四枚 130 毫米 1-130 型火箭彈的發射器。 為了瞄準,使用了一個簡單的陀螺瞄準器,它不能解決轟炸任務,因此準確性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飛行員準備從俯衝飛行或可變俯衝角度進行轟炸。

1958年1月,一架10:XNUMX模型飛機在瀋陽建成,在北京向黨、國家和軍隊領導人演示。 該模型給決策者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因此立即決定建造三個原型,其中一個用於地面測試。

早在 1959 年 15 月,一整套由大約 XNUMX 人組成的原型建造文件已提交給實驗生產車間。 圖紙。 正如您可能猜到的那樣,由於匆忙,它必須包含許多錯誤。 這最終導致了嚴重的問題,並且當負載低於預期時,經過強度測試的製造元件經常損壞。 所以文檔需要大量改進。

結果,大約有20萬。 直到 320 年 1960 月,新修訂文件的圖紙才轉移到第 XNUMX 號工廠。根據新圖紙,原型的建造再次開始。

當時(1958-1962年),中國正在進行一場以“大躍進”為口號的經濟運動,這為中國從落後的農業國家迅速轉變為世界工業強國提供了條件。 事實上,它以飢荒和經濟崩潰告終。

在這樣的情況下,1961年106月,決定關閉東風320攻擊機計劃,就連獲得許可的第十九架也不得不停止生產! (中斷持續了兩年)。 但是,320廠的管理並沒有放棄。 對於工廠來說,這是一個現代化的機會,可以參與生產有前途的戰鬥機。 XNUMX廠廠長馮安國及其副總設計師陸小鵬強烈抗議。 他們給中共中央寫了一封信,允許他們在工作時間之外獨立工作。

當然,項目組減少了,300人左右,只剩下320人,他們只是洪都1962廠的員工。 其中有六名設計師、兩名繪圖員、四名工人、一名信使和一名反情報官員。 一段“下班時間”的緊張工作開始了。 直到 XNUMX 年底,第三機械工程部副部長(負責航空工業)薛少慶將軍訪問該工廠時,才決定恢復該計劃。 這要歸功於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領導層,特別是中國空軍副司令員曹立懷上將的支持。 最後,可以開始為靜態測試構建樣本。

由於在高速風洞中對飛機模型進行了測試,可以改進機翼配置,其中翹曲從 55° 減少到 52°30'。 因此,可以改善飛機的特性,該飛機在內部和外部吊索上具有空對地戰鬥載荷,重量顯著增加,飛行中的空氣動力阻力顯著增加。 翼展及其承載面也略有增加。

Q-5(畢竟,這個名稱是給中國軍用航空兵的東風106攻擊機;整個航空兵於1964年9,68月進行了重新命名)的翼展為6 m,而J-9,0的翼展則為27,95 m。 2 - 25,0 m. 加上支撐面積,分別為:2 m5 和XNUMX mXNUMX。 這提高了 Q-XNUMX 的穩定性和可控性,這在低空和低速(戰場上攻擊機的典型條件)的急劇機動中非常重要。

添加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