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音素,即修正的隱藏意義
技術

等音素,即修正的隱藏意義

等音曲線是人類聽覺靈敏度的特徵,顯示了我們在整個範圍(每個頻率)主觀感知相同響度(以方表示)所需的壓力水平(以分貝為單位)。

我們已經多次解釋過(當然,不是每次),單個等音曲線對於確定揚聲器或任何其他音頻設備或整個系統的處理特性的形狀仍然是相當薄弱的基礎。 在自然界中,我們也通過等音曲線的“棱鏡”聽到聲音,並且沒有人在“現場”演奏的音樂家或樂器與我們的聽力之​​間引入任何校正。 我們用自然界中聽到的所有聲音來做到這一點,這是自然的(而且我們的聽覺範圍仍然有限)。

然而,還必須考慮一個複雜因素——等音曲線不止一條,我們不是在談論人與人之間的差異。 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說,等音曲線不是恆定的,它會隨著音量的大小而變化:我們聽得越安靜,曲線上的頻帶邊緣(尤其是低頻)就越裸露,因此我們經常聽音樂家裡比現場音樂(尤其是在晚上)音量更安靜。

根據現行 ISO 226-2003 標準的等響度曲線。 每個都顯示在給定頻率下需要多少聲壓才能給人以一定響度的印象; 假設頻率為 1 kHz 時 X dB 的壓力意味著 X 部電話的響度。 例如,對於 60 方的音量,在 1 kHz 和 60 Hz 時需要 100 dB 的壓力

- 已經是 79 dB,在 10 kHz 時 - 74 dB。 證實了電聲設備傳輸特性的可能校正。

由於這些曲線之間的差異,特別是在低頻區域。

然而,這種校正的幅度無法精確確定,因為我們聽不同的音樂或安靜或大聲,我們個人的等音曲線也不同......即使在這個方向上,特徵的形成也已經有一些支持理論。 然而,同樣成功的是,在理想情況下,在家裡,我們也可以大聲聆聽,就像“現場”一樣(即使是管弦樂隊——重點不在於管弦樂隊演奏的力量有多大,而是我們在演奏時感受到的聲音有多大坐在音樂廳)當場,但我們當時並沒有驚呆)。 這意味著線性特性被認為是最佳的(“現場”和家庭聆聽的等音曲線之間沒有差異,因此校正不合適)。 由於我們聽一次是大聲的,有時是安靜的,因此在不同的等音曲線之間切換,並且揚聲器處理的特性——線性的、校正的或其他的——被設置為“一勞永逸”,因此,我們一遍又一遍地聽到相同的揚聲器再次 不同,取決於音量級別。

通常我們不知道我們的聽力特性,因此我們將這些變化歸因於......揚聲器和系統的突發奇想。 我什至聽到經驗豐富的音響發燒友的評論,他們抱怨他們的揚聲器在足夠大聲時聽起來不錯,但當安靜地聽時,尤其是非常安靜地聽時,低音和高音衰減得不成比例……所以他們認為這是揚聲器本身在這些範圍內缺乏故障。 與此同時,他們的特徵卻沒有絲毫改變——我們的聽力“衰退”了。 如果我們在輕聲聆聽時將揚聲器調整為自然聲音,那麼在大聲聆聽時,我們會聽到太多的低音和高音。 因此,設計師選擇各種“中間”形式的特徵,通常只是巧妙地強調條帶的邊緣。

理論上,更正確的解決方案是在電子層面進行校正,甚至可以將校正深度調整到水平(這就是古典響度的工作原理),但發燒友拒絕所有此類校正,要求絕對中立和自然。 。 與此同時,他們可以提供這種自然感,所以現在他們必須擔心為什麼系統聽起來有時很好,有時不太好......

添加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