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意大利自行火砲
軍事裝備

二戰意大利自行火砲

二戰意大利自行火砲

二戰意大利自行火砲

在30年代和40年代,除了極少數例外,義大利工業生產的坦克品質不是最高的,參數也很差。 然而,與此同時,義大利設計師設法在其底盤上開發了幾種非常成功的自行火砲設計,這將在本文中討論。

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有幾個。 其中之一是三十年代初期的腐敗醜聞,當時菲亞特公司和安薩爾多公司(其中高級官員(包括雨果·卡瓦列羅元帥)經常持有其股份)獲得了向意大利軍隊供應裝甲車的壟斷權。 當然,還有更多的問題,包括義大利工業某些部門的落後,最後是製定武裝部隊發展整體戰略的問題。

因此,義大利軍隊遠遠落後於世界領先者,而這一趨勢是由英國、法國和美國主導的,從1935年左右開始,也由德國和蘇聯主導。 義大利人在裝甲戰初期建造了成功的菲亞特3000輕型坦克,但他們後來的成就卻大大偏離了這個標準。 之後,義大利軍隊確定了與英國維克斯公司提出的模型一致的型號,即CV.33和CV.35楔形坦克(Carro Veloce,快速坦克),以及稍後的L6/40輕型坦克,不是很成功,而且晚了幾年(1940年轉入服役)。

自 1938 年組成的義大利裝甲師必須接收能夠支援坦克和摩托化步兵的火砲(作為團的一部分),這也需要機動牽引。 然而,義大利軍方密切關注自 20 年代以來出現的項目,旨在引進具有更強越野能力和更強抗敵火力、能夠與坦克一起投入戰鬥的火砲。 由此誕生了義大利軍隊自行火砲的概念。 讓我們回到過去,改變一下地點…

戰前自行火砲

自走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第一輛坦克進入戰場的時期。 1916年,英國設計了一種車輛,命名為Mark I火砲運輸車,第二年夏天,它的誕生是為了應對牽引火砲缺乏機動性的問題,即使是第一批緩慢移動的火砲也無法跟上。 移動坦克穿過困難的地形。 它的設計基於經過大幅修改的 Mark I 底盤,配備一門 60 磅(127 毫米)或 6 英寸 26 分(152 毫米)榴彈砲。 訂購了 50 台起重機,其中兩台配備了移動式起重機。 第一批自走砲在第三次伊普爾戰役(1917 年 XNUMX 月至 XNUMX 月)期間首次投入戰鬥,但並不是很成功。 它們被評估為不成功,並很快被改裝成運輸彈藥的裝甲運兵車。 儘管如此,自行火砲的歷史還是從它們開始的。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各種建築物被洪水淹沒。 逐漸地,自走砲分為不同類別,經過一些變化,一直延續到今天。 最受歡迎的是自行式野戰砲(加農炮、榴彈砲、榴彈砲)和迫擊砲。 自行反戰車炮開始被稱為戰車殲擊車。 為了保護裝甲、機械化和機動化縱隊免受空襲,自走高射砲(例如配備1924毫米76,2磅炮的Mark I 3)開始建造。 30年代後半葉,第一批突擊砲原型(Sturmeschütz、StuG III)在德國製造,實際上是其他地方使用的步兵坦克的替代品,但採用的是無砲塔版本。 事實上,英國和美國的支援坦克,以及蘇聯的火砲坦克,在某種程度上與這個想法相反,通常配備比坦克類型標準火砲口徑更大的榴彈砲,並確保摧毀敵人的防禦工事和抵抗點。

添加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