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型裝甲運兵車(Sonderkraftfahrzeug 251、Sd.Kfz.251)
軍事裝備

中型裝甲運兵車(Sonderkraftfahrzeug 251、Sd.Kfz.251)

Содержание
專用機251
專業選項
Sd.Kfz。 251/10 – Sd.Kfz。 251/23
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館裡

中型裝甲運兵車

(特種車251、Sd.Kfz.251)

中型裝甲運兵車(Sonderkraftfahrzeug 251、Sd.Kfz.251)

中型裝甲運兵車於 1940 年由 Ganomag 公司開發。 半履帶三噸拖拉機的底盤用作底座。 一如既往 輕型裝甲運兵車,在起落架中使用帶針接頭和外部橡膠墊的履帶,負重輪交錯佈置和帶轉向輪的前軸。 變速箱使用傳統的四速變速箱。 從 1943 年開始,登機門安裝在船體後部。 中型裝甲運兵車根據武器裝備和用途進行了 23 次修改。 例如,生產了裝備75毫米榴彈砲、37毫米反坦克炮、8毫米迫擊砲、20毫米高射砲、紅外探照燈、火焰噴射器等的裝甲運兵車。 這種裝甲運兵車機動性有限,地面機動性差。 自 1940 年以來,它們已被用於摩托化步兵部隊、工兵連以及坦克和摩托化師的許多其他單位。 (另見“輕型裝甲運兵車(特種車輛250)”)

從創造的歷史來看

該坦克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開發的,作為突破西線長期防禦的手段。 他應該要突破防線,從而為步兵鋪路。 坦克可以做到這一點,但由於運動速度低、機械部分可靠性差,無法鞏固其成功。 敵人通常設法將預備隊轉移到突破地點並堵塞由此產生的缺口。 由於坦克的速度同樣較低,步兵可以輕鬆地伴隨它們進行攻擊,但仍然容易受到輕武器火力、迫擊砲和其他火砲的攻擊。 步兵部隊損失慘重。 因此,英國人想出了Mk.IX航母,旨在在裝甲的保護下運送五打步兵穿越戰場,然而,在戰爭結束之前,他們只建造了原型機,而沒有在戰鬥條件下進行測試。

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歲月裡,大多數發達國家軍隊的坦克都獨占鰲頭。 但是在戰爭中使用戰車的理論多種多樣。 上世紀 30 年代,世界各地出現了許多進行坦克戰的流派。 在英國,他們對坦克部隊進行了大量試驗,而法國人只將坦克視為支援步兵的一種手段。 以海因茨·古德里安 (Heinz Guderian) 為代表的德國學派更喜歡裝甲部隊,裝甲部隊是坦克、摩托化步兵和支援部隊的組合。 這些部隊將突破敵人的防禦並在他的縱深後方發起進攻。 自然地,作為部隊一部分的單位必須以相同的速度移動,理想情況下,具有相同的越野能力。 更好的是,如果支援單位——工兵、大砲、步兵——也在他們自己的裝甲掩護下以相同的戰鬥隊形移動。

該理論很難付諸實踐。 德國工業在大量發布新坦克方面遇到了嚴重困難,並且無法因裝甲運兵車的大規模生產而分心。 出於這個原因,國防軍的第一個輕型和坦克師配備了輪式車輛,而不是用於運輸步兵的“理論”裝甲運兵車。 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夕,軍隊才開始接收有形數量的裝甲運兵車。 但即使在戰爭結束時,裝甲運兵車的數量也足以裝備每個坦克師的一個步兵營。

德國工業通常無法生產或多或少引人注目的數量的全履帶式裝甲運兵車,並且輪式車輛無法滿足與坦克越野能力相媲美的越野能力增強的要求。 但德國人在開發半履帶車輛方面擁有豐富的經驗;第一輛半履帶火砲牽引車早在1928 年就在德國製造。半履帶車輛的實驗在1934 年和1935 年繼續進行,當時出現了裝甲半履帶車輛的原型,旋轉砲塔中配備 37 毫米和 75 毫米大砲。 這些車輛被認為是對抗敵方坦克的手段。 有趣的汽車,然而,並沒有投入大量生產。 因為決定將工業力量集中在坦克的生產上。 國防軍對坦克車的需求非常迫切。

3 噸半履帶式拖拉機最初由不來梅的 Hansa-Lloyd-Goliath Werke AG 於 1933 年開發。1934 年款的第一台原型車採用寶沃 (Borgward) 六缸發動機,氣缸容量為 3,5 升,拖拉機被指定為HL KI 2 拖拉機的系列生產始於 1936 年,以 HL KI 5 變體的形式,到年底製造了 505 台拖拉機。 還建造了其他半履帶拖拉機原型,包括帶有後部動力裝置的車輛 - 作為可能開發裝甲車輛的平台。 1938 年,拖拉機的最終版本出現了——配備邁巴赫發動機的 HL KI 6:這台機器獲得了 Sd.Kfz.251 的名稱。 這個選項非常適合作為創建用於運輸步兵班的裝甲運兵車的基礎。 來自漢諾威的 Hanomag 同意修改最初的裝甲船體安裝設計,該裝甲船體的設計和製造由來自 Berlin-Obershönevelde 的 Büssing-NAG 承擔。 在 1938 年完成所有必要工作後,“Gepanzerte Mannschafts Transportwagen”的第一個原型出現了——一輛裝甲運輸車。 第一輛 Sd.Kfz.251 裝甲運兵車於 1939 年春天被駐紮在魏瑪的第 1 裝甲師接收。 這些車輛足以完成一個步兵團的一個連。 1939 年,帝國工業生產了 232 輛 Sd.Kfz.251 裝甲運兵車,到 1940 年產量已經達到 337 輛。 到1942年,裝甲運兵車年產量達到1000輛大關,1944年達到頂峰——7785輛裝甲運兵車。 然而,裝甲運兵車總是供不應求。

許多公司都參與了 Sd.Kfz.251 機器的批量生產 - 正式名稱為“Schutzenpanzerwagen”。 底盤由 Adler、Auto-Union 和 Skoda 生產,裝甲車體由 Ferrum、Scheler 和 Beckmann、Steinmuller 生產。 最後的組裝在 Wesserhütte、Vumag 和 F. 世豪。” 在戰爭年代,總共建造了 15252 輛裝甲運兵車,有四種改型 (Ausfuhrung) 和 23 種變體。 Sd.Kfz.251 裝甲運兵車成為德國裝甲車輛中最龐大的型號。 這些機器在整個戰爭期間和所有戰線上都在運作,為戰爭初期的閃電戰做出了巨大貢獻。

總的來說,德國並沒有向盟友出口Sd.Kfz.251裝甲運兵車。 然而,羅馬尼亞收到了其中一些,主要是修改 D。 單獨的車輛最終進入了匈牙利和芬蘭軍隊,但沒有關於它們在敵對行動中使用的信息。 使用捕獲的半履帶 Sd.Kfz。 251和美國人。 他們通常在戰鬥中繳獲的車輛上安裝 12,7 毫米勃朗寧 M2 機槍。 幾輛裝甲運兵車配備了 T34“Calliope”發射器,它由 60 個用於發射非制導火箭的導管組成。

Sd.Kfz.251 由德國和佔領國的多家企業生產。 同時,一種合作體係得到了廣泛發展;有些公司只從事組裝機器,而有些公司則生產備件以及成品零件和組件。

戰爭結束後,斯柯達和塔特拉在捷克斯洛伐克繼續生產裝甲運兵車,代號為 OT-810。 這些機器配備了 8 缸 Tatra 柴油發動機,它們的指揮塔是完全封閉的。

從創造的歷史來看 

中型裝甲運兵車(Sonderkraftfahrzeug 251、Sd.Kfz.251)

裝甲運兵車 Sd.Kfz.251 Ausf。 A

Sd.Kfz.251 裝甲運兵車的第一次改裝。 Ausf.A,重7,81噸,從結構上講,這輛車是一個剛性焊接框架,從下面焊接了一塊裝甲板。 主要由焊接製成的裝甲船體由兩部分組裝而成,分界線穿過控制室後面。 前輪懸掛在橢圓彈簧上。 沖壓鋼輪輞配有橡膠釘,前輪沒有剎車。 履帶式搬運工由十二個交錯的鋼製負重輪組成(每側六個滾輪),所有負重輪都裝有橡膠輪胎。 車輪懸架 - 扭力桿。 前部的驅動輪,通過在水平面上移動後部的樹懶來調節履帶的張力。 為了減輕軌道的重量,軌道採用混合設計 - 橡膠 - 金屬製成。 每條軌道的內表面有一個導齒,外表面有一個橡膠墊。 軌道通過潤滑軸承相互連接。

車身由厚度從 6 毫米(底部)到 14,5 毫米(前額)的裝甲板焊接而成。 引擎罩的頂板上安裝了一個大型雙艙口,以便接近引擎。 Sd.Kfz.251 Ausf.A 的引擎蓋側面設有通風艙口。 駕駛員可以使用特殊的槓桿直接從駕駛室打開左側艙門。 戰鬥艙的頂部是敞開的;只有駕駛員和車長的座位有頂棚。 戰鬥艙的進出由船體後壁的雙門提供。 在戰鬥艙內,沿著整個長度沿著兩側安裝了兩個長凳。 駕駛室前壁設有兩個觀察孔,供車長和駕駛員使用,並配有可更換的觀察塊。 控制室兩側安裝了一個小型觀察口。 戰鬥室內有武器金字塔和其他軍事個人財產的架子。 為了抵​​禦惡劣天氣,戰鬥艙上方安裝了遮陽篷。 每方都有三個觀察儀器,包括車長和駕駛員的觀察儀器。

裝甲運兵車配備了 6 缸液冷發動機,直列式佈置為 100 馬力。 在 2800 rpm 的軸速下。 發動機由邁巴赫、Norddeutsche Motorenbau 和 Auto-Union 製造,配備了 Solex-Duplex 化油器,四個浮子確保化油器在汽車的極端傾斜梯度下運行。 發動機散熱器安裝在引擎蓋前面。 空氣通過發動機罩上裝甲板上的百葉窗供應到散熱器,並通過發動機罩兩側的孔釋放。 帶排氣管的消聲器安裝在左前輪後面。 從發動機到變速器的扭矩通過離合器傳遞。 變速箱提供兩個倒車速度和八個前進速度。

中型裝甲運兵車(Sonderkraftfahrzeug 251、Sd.Kfz.251)

該機器配備了機械式手製動器和安裝在驅動輪內的氣動伺服制動器。 氣動壓縮機放置在發動機左側,儲氣罐懸掛在底盤下方。 通過轉動方向盤轉動前輪來進行大半徑轉彎;在小半徑轉彎時,連接驅動輪的製動器。 方向盤配備了前輪位置指示器。

車輛的武器包括兩挺 7,92 毫米 Rheinmetall-Borzing MG-34 機槍,它們安裝在開放式戰鬥艙的前後。

大多數情況下,Sd.Kfz.251 Ausf.A 半履帶裝甲運兵車是在 Sd.Kfz.251 / 1 版本中生產的 - 一種步兵運輸車。 Sd.Kfz.251/4 - 火砲拖拉機和 Sd.Kfz.251/6 - 指揮車。 Sd.Kfz 的修改量較小。 251/3 - 通訊車和 Sd.Kfz 251/10 - 配備 37 毫米加農炮的裝甲運兵車。

Sd.Kfz.251 Ausf.A 輸送機的批量生產在 Borgvard(Berlin-Borsigwalde,底盤編號從 320831 到 322039)、Hanomag(796001-796030)和 Hansa-Lloyd-Goliath(高達 320285)的工廠進行

裝甲運兵車Sd.Kfz。 第251章

該改良型於 1939 年中期投入大量生產。 指定為 Sd.Kfz.251 Ausf.B 的運輸車有多個版本。

它們與先前的修改的主要區別是:

  • 缺乏步兵傘兵的側面觀察槽,
  • 無線電台天線位置的變化 - 它從汽車的前翼移動到戰鬥艙的側面。

中型裝甲運兵車(Sonderkraftfahrzeug 251、Sd.Kfz.251)

後來生產的車輛系列配備了 MG-34 機槍的裝甲板。 在大量生產期間,引擎進氣口蓋開始裝甲化。 Ausf.B 改型的生產於 1940 年底完成。

裝甲運兵車 Sd.Kfz.251 Ausf.S

與 Sd.Kfz.251 Ausf.A 和 Sd.Kfz.251 Ausf.B 修改型相比,Ausf.C 型號有許多差異,其中大部分與設計者簡化機器生產技術的願望有關。 根據所獲得的戰鬥經驗,對設計進行了一些修改。

中型裝甲運兵車(Sonderkraftfahrzeug 251、Sd.Kfz.251)

Sd.Kfz.251 Ausf.C裝甲運兵車投入批量生產,其特點是對車體前部(發動機艙)的設計進行了修改。 一體式正面裝甲板提供了更可靠的引擎保護。 通風孔移至引擎室兩側,並用裝甲蓋覆蓋。 護舷架上出現了裝有備件、工具等可上鎖的金屬箱,這些箱子被移向船尾,幾乎到達了護舷架的末端。 MG-34機槍位於開放式戰鬥艙前面,有一個裝甲防護罩,為射手提供保護。 這種改良型的裝甲運兵車自1940年初開始生產。

1941 年從裝配車間出來的汽車底盤編號從 322040 到 322450。1942 年從 322451 到 323081。Bad Oyerhausen 的“Weserhütte”,Görlitz 的“Paper”,Ebling 的“F Schiehau”。 底盤由法蘭克福的 Adler、開姆尼茨的 Auto-Union、漢諾威的 Hanomag 和比爾森的斯柯達製造。 自 1942 年以來,斯德丁的 Stover 和漢諾威的 MNH 就加入了裝甲車的生產行列。 在卡托維茲的 HFK、興登堡(扎布熱)的 Laurachütte-Scheler 和 Blackmann、捷克利帕的 Mürz Zuschlag-Bohemia 和古默斯巴赫的 Steinmüller 的企業進行了預訂。 生產一台機器需要 6076 公斤鋼材。 Sd.Kfz 251/1 Ausf.С 的成本為 22560 帝國馬克(例如:一輛坦克的成本從 80000 到 300000 帝國馬克不等)。

裝甲運兵車 Sd.Kfz.251 Ausf.D

最新的改裝在外觀上與以往不同的是車輛後部的設計進行了修改,以及完全融入裝甲車體的備件箱。 裝甲運兵車車體兩側各有三個這樣的箱子。

中型裝甲運兵車(Sonderkraftfahrzeug 251、Sd.Kfz.251)

其他設計變化包括:用檢查縫替換觀察單元以及改變排氣管的形狀。 主要的技術變化是裝甲運兵車的車體開始採用焊接製造。 此外,許多技術簡化使得顯著加快機器批量生產的過程成為可能。 自 1943 年以來,生產了 10602 輛 Sd.Kfz.251 Ausf.D 裝置,有從 Sd.Kfz.251/1 到 Sd.Kfz.251/23 的各種變體

後退 - 前進 >>

 

添加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