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雷伯克和咆哮者
軍事裝備

格雷伯克和咆哮者

18 年 1958 月 XNUMX 日,格雷伯克號航空母艦上唯一一次發射軒轅二號飛彈。 國家檔案館

1953 年 1600 月,美國國防部與 Chance Vought 簽署協議,開發一種可攜帶熱核彈頭以超音速飛行超過 XNUMX 公里的巡航飛彈。 隨著未來軒轅II飛彈的設計開始,美國海軍開始對其水下航空母艦進行概念研究。

美國海軍巡航飛彈的研究工作可以追溯到40年代上半葉。 太平洋新島嶼的血腥戰鬥促使美國海軍開始研究旨在摧毀陸地上戒備森嚴的目標的無人駕駛無線電遙控飛機。 這項工作在 1944 年下半年獲得了動力,當時美國人收到了德國 Fieseler Fi 103 飛行炸彈(通常稱為 V-1)的殘骸。 年底,德國的發明被複製並投入大量生產,型號為 JB-2。 最初計劃每月生產 1000 枚,最終用於攻擊日本列島。 由於遠東戰爭結束,這種情況從未發生過,交付的飛彈被用於多次試驗和測試。 這些代號為 Loon 的研究除其他外包括測試各種導引系統,或從潛艇甲板上使用飛彈的可能性。

隨著核武的出現,美國海軍看到了將原子彈與經過驗證的攻擊劑結合的潛力。 新型彈頭的使用使得放棄由伴行飛機或船隻對飛彈進行持續導引成為可能——這是獲得令人滿意的精度所必需的。 為了將導彈瞄準目標,可以使用基於陀螺儀自動駕駛儀的更簡單的導引系統,並且透過使用核彈頭解決了命中精度問題。 問題在於後者的尺寸和重量,這迫使該計劃製造一種更先進的巡航飛彈,具有更遠的射程和相應的有效載荷。 1947 年 8 月,該專案獲得了編號 SSM-N-1943 和 Regulus 名稱,並委託 Chance Vought 公司實施,該公司自 XNUMX 年 XNUMX 月起就致力於這一方向。 整個項目。

軒轅計劃

所做的工作導致創建了一種類似飛機的結構,其具有圓形機身、發動機中央進氣口和 40° 機翼角度。 使用了板尾翼和小舵。 機身內部可容納最大質量為1400公斤的彈頭(核Mk5或熱核W27),彈頭後方有轉向系統和經過驗證的艾里遜J33-A-18噴射發動機,推力為20,45 kN。 此次發射由2台Aerojet General火箭發動機提供,總推力為293 kN。 訓練導彈配備了可伸縮起落架,可以將它們放置在機場並重複使用。

使用了與陀螺儀自動駕駛儀結合的無線電指令轉向系統。 該系統的一個特點是能夠由另一艘配備適當設備的飛船接管火箭的控制。 這使得在整個飛行過程中控制火箭成為可能。 這一點在隨後的幾年裡被反覆證實。

在實踐中,包括。 在 19 年 1957 月 75 日的測試中。導彈從重型巡洋艦海倫娜 (CA 112) 的甲板上發射,覆蓋了 426 海裡的距離,被 Tusk 潛艇 (SS 70) 採用,該潛艇在隨後的 337 海裡,當時 Twin Carbonero (AGSS) 控制了 90) - 這次駕駛讓 Regulus 完成了最後 272 海裡,以達到他的目標。 導彈總射程為137海裡,擊中目標距離為XNUMX米。

添加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