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印度洋,第 3 部分
軍事裝備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印度洋,第 3 部分

在 M3 格蘭特中型坦克的支持下,古爾卡斯在印度東北部的 Imphal Kohima 公路上掃蕩日軍。

二戰開始時,印度洋是盟軍,尤其是英國從遠東和大洋洲的殖民地運送補給和軍隊的極其重要的交通要道。 日本人的成功極大地改變了局勢:一些殖民地失去了,而另一些則成為了不得不獨自為生存而戰的前線國家。

1942年XNUMX月,英國在印度洋的地位明顯不如一年前,但年初承諾的災難卻遙遙無期。 盟軍控制了海洋,可以將貨物運送到印度,並通過波斯運送到蘇聯。 然而,失去新加坡意味著英國與澳大利亞和新西蘭之間的航線被縮短。 這兩個領地的安全不再取決於倫敦,而是取決於華盛頓。

在轟炸達爾文港口期間,m / s“海王星”船上的彈藥爆炸造成了最大的損失。 然而,在前景中可見的掃雷艦 HMAS Deloraine 在這場悲慘事件中倖存下來。

然而,日本的襲擊對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的威脅很小。 與今天仍然存在的美國宣傳相反,日本人不是被征服整個世界的慾望壓倒的瘋狂軍國主義者,而是理性的戰略家。 他們希望他們從 1941 年偷襲珍珠港開始的戰爭將遵循與 1904-1905 年與俄羅斯的戰爭相同的情景:首先他們將採取防禦陣地,阻止敵人的反攻,然後進行和平談判。 英國的反攻可能來自印度洋,美國的反攻可能來自太平洋。 來自澳大利亞的盟軍反攻注定會卡在其他群島,並沒有對日本構成直接威脅。 (它被嘗試的事實是由於次要原因 - 主要是政治 - 這可以由道格拉斯麥克阿瑟將軍象徵,他想不惜一切代價返回菲律賓。)

雖然澳大利亞不是日本的戰略目標,但它具有潛在的作戰重要性。 甚至在 1941 年之前,指揮官(即後來的海軍上將)、帝國海軍參謀長富岡貞敏(Sadatoshi Tomioka)就建議不要攻擊夏威夷(導致珍珠港和中途島),而是先攻擊斐濟和薩摩亞,然後再攻擊新西蘭。 因此,預期的美國反攻不是直接針對日本島嶼,而是針對南太平洋。 襲擊新西蘭本來是更符合日本戰爭計劃前提的行動,但客觀因素阻止了它。

海軍司令部決定三個師足以佔領澳大利亞北部省份,排水量約為 500 總噸的船隻將負責處理。 帝國軍司令部對這些計算嗤之以鼻,確定了000個師的最低兵力,並要求提供10萬總噸的噸位。 這些力量和手段比 2 年從緬甸通過馬來亞和荷屬印度到菲律賓的征服中使用的力量和手段更大。 這些是日本無法派出的力量,她的整個商船隊的排水量為 000 萬噸。

入侵澳大利亞的提議最終在 1942 年 1942 月被拒絕,當時在征服新加坡後考慮採取進一步的軍事措施。 日本人決定入侵夏威夷,以日本人在中途島的失敗而告終。 佔領新幾內亞本應是一種破壞活動,但在珊瑚海海戰之後,該計劃被擱置。 值得注意的是相互依存:珊瑚海海戰是在中途島海戰前一個月進行的,第一次戰鬥的損失促成了第二次日本人的失敗。 然而,如果中途島戰役對日本人來說是成功的,征服新幾內亞的計劃很可能會重新開始。 日本人在試圖佔領瑙魯島時展示了這樣的序列——這也是入侵夏威夷之前破壞計劃的一部分——在 XNUMX 年 XNUMX 月被迫撤退,並在 XNUMX 月重複了這一行動。

添加評論